本文摘要:安徽大力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加快造林绿化推进生态强省建设国家林业局政府网7月16日讯2011年10月,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打造生态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战略决策。
安徽大力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加快造林绿化推进生态强省建设国家林业局政府网7月16日讯2011年10月,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打造生态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把加快造林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作为生态强省建设的首要任务,经过充分调研、科学决策,决定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2012年10月7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的意见》,决定按照主攻丘陵、巩固山区、提升平原的总体思路,实施丘陵增绿突破工程、山地造林攻坚工程、平原农田防护林提升工程等三大造林工程,开展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三项创建活动,到2016年,全省新增森林面积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7.53%提升到33%。2012年10月9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启动电视电话会议,全面拉开了工程建设序幕。
全省各级迅速响应,广泛发动,加大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掀起了新时期安徽大规模造林绿化的高潮。一、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是安徽建设良好生态、实现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安徽属于南方集体林区重点省份,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处于自然生态南北交替的过渡地带,地理地貌上,山区、丘陵、平原、湿地兼具,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先后实施了五八造林绿化规划、林业二次创业等一系列林业发展战略,建设了长防林、退耕还林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林业产业较快发展,林区民生明显改善。全省现有林地面积6647.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31.7%;森林面积5706.3万亩,居全国第20位;森林蓄积量1.81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森林覆盖率27.53%,居全国第18位。
从安徽林业现状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生态承载力不强,缺林少绿现象在一些地方还相当突出。全省人均森林面积0.83亩,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38.5%;江淮之间和沿江丘陵地区的少数县(市、区)森林覆盖率不到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一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应达到30%以上,且分布均衡合理,森林质量和功能比较健全完备,方具备生态环境良好的条件。
安徽现有森林资源与建设生态强省还有较大差距。只有加快造林绿化、扩大森林资源,才能建设强大的生态屏障、巩固生态文明基础,这是安徽新时期实现绿色发展、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全省各界的广泛共识。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打造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的战略部署,强调把建设生态强省作为三个强省的前提和基础。
经过反复研究和科学论证,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将其作为生态强省建设的首要任务,列入《安徽省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这是解决安徽生态产品短缺现状的科学决策、长远之举,与党的十八大精神高度契合,充分体现了全省人民建设美好安徽的愿望。二、安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根据省政府《关于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的意见》和《安徽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总体规划(20122016)》,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一)锁定三大发展目标,统筹推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
以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为核心,坚持生态与民生相统一,力争实现三大目标,即:到2016年,全省新增森林面积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7.53%提升到33%,着力解决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全省所有县(市、区)都要达到或超过目前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20.36%)的水平,着力解决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全省林业总产值达2000亿元以上,山区农民林业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统一,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林业发展成果。(二)实施三大造林工程,统筹区域林业协调发展。
立足大林业、大生态、大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和造林绿化实际,实施三大造林工程,全面提升造林绿化水平。一是实施丘陵增绿突破工程。以江淮丘陵地区及江南、沿江、沿淮丘陵地区为重点,充分拓展造林空间,尽快改变丘陵地区森林覆盖率偏低的局面;二是实施山地造林攻坚工程。以皖南、皖西山区以及皖东、皖北等主要石质山地分布区为重点,将现有宜林荒山荒地、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宜林石质山地全覆盖造林。
三是实施平原农田防护林提升工程。以淮北平原和沿江、沿淮平原地区为重点,点、线、网、面相结合,全面提高以路、沟、渠为骨干的农田林网建设标准,形成比较完整的农田防护林体系。(三)开展三项创建活动,统筹城乡造林绿化。根据安徽地少、人多的特点,开展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三项创建活动,让森林进城、入村、绕路、依水、围田,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到2016年,争取创建国家森林城市5个、省级森林城市(县、市、区)20个、省级森林城镇(乡镇)300个;完成6000个中心村绿化、4万个自然村绿化,创建一批森林村庄,促进美好乡村建设;建成森林长廊示范路段5000公里,把主要交通干线打造成文明线、风景线、致富线。三、安徽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和去冬今春以来工程进展情况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是安徽林业发展史上迄今最大的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为全面落实工程建设各项任务,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工程建设的强大合力。
(一)实行目标责任制。把开展造林绿化、促进森林增长作为生态强省建设的首要任务,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和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评,每年考核一次,五年总考核。省、市、县、乡逐级签订责任书,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
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研究出台了工程建设考核办法、检查验收细则以及森林长廊、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等考评办法,按照造没造、活没活、美不美的评判标准,认真验收,严格考核。(二)加大资金投入。省政府确定每年安排5亿元财政资金作为造林补助。
对成片造林,按省级以上资金每亩不低于300元予以补助,其中石质山地按每亩不低于500元予以补助。整合省级涉林专项资金,对新建森林长廊、实现创建国家级、省级森林城市目标的市、县给予奖补。为支持工程建设,2013年省级造林补助资金于春节前提前下拨。
各市、县也相应建立专项资金,投入造林绿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据统计,2013年全省各级财政投入森林增长工程专项资金达28.8亿元。(三)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扎实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充分发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资、认建、认养、义务植树等多种形式,积极投身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省军区、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会同省林业厅,共同制定方案、出台文件,启动建设八一林、工会林、青年林、巾帼林基地活动;发展改革、财政、交通、水利、建设等部门各司其职,主动作为,积极推进工程建设;宣传部门大力配合,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工程建设情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开始,在全省组织开展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植树造林周活动。
据统计,植树造林周期间,全省共组织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干部参加的植树活动477项,参加人数达到20多万、植树296株。(四)坚持高位推动。
去冬今春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强力推进工程建设。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以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相继召开了高规格的全省造林整地现场会、省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和重点地区造林调度会;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并亲自调研、督查;加强对3个造林任务最重的市和16个造林总任务超过20万亩县的重点调度、重点指导。
2月16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书记张宝顺、时任省长李斌等35位省党政军领导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劳动,以实际行动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新风尚。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科学规划,迅速行动,密切配合,全力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开局良好、首战告捷。据统计,2013年春季全省共完成造林315.52万亩,占年度计划任务286万亩的110.19%,创下安徽年度造林记录之最;完成义务植树1.398亿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2.6%。
工程开局之年,全省完成石质山造林19.64万亩,使石头山上造林正在变为现实;江淮分水岭的森林长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拓展;农田林网建设得到迅速推进。借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淮南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合肥、安庆、池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入攻坚阶段;黄山、宣城、宁国等市相继加入全国创森行列,淮北争取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目前,全省已有41个县(市、区)申请创建安徽省森林城市,其中2013年申请创建的达11个;有389个乡镇申请创建安徽省森林城镇,其中2013年申请创建的达119个;2013年全省启动了1710个森林村庄绿化;全省共完成森林长廊示范段建设1245.9公里。
四、把改善生态、发展民生作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工程顺利实施各地将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美好安徽的实际行动,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创新发展思路,注重综合效益,走林地增值、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一)科学规划,全面拓展绿化空间。按照全省主攻丘陵、巩固山区、提升平原的总体思路,各地坚持规划先行的理念,结合区域和林情特点,突出生态脆弱区域,对城镇村庄、山路田渠进行统筹规划,全方位拓展造林绿化空间,细化落实造林任务,有效解决了树往哪里栽的问题。
(二)活化机制,实现多方互利共赢。在尊重群众意愿、保证群众利益的前提下,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林业。
大力开展森林增长工程宣传,充分进行思想动员,积极争取群众支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引导企业、大户为农民提供林业技能培训,增加就业机会,在引资造林的同时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初步形成了社会得生态、企业增效益、农民得实惠的良好态势。对森林长廊示范造林和重点项目造林,多地采取政府先统一租赁,再反租倒包,在设定最低租金基础上,按照稻谷、小麦定价法动态议价、动态兑现,既规范了流转程序,方便了企业、大户,又给群众吃下了定心丸,破解了造林用地难题。各地积极推行企业造林,促进规模化经营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就业渠道。(三)因地制宜,打造绿色精品亮点。
各地坚持把植树与提质、造林与造景、绿化与美化、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多措并举推进特色造林,以森林增长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提升城市品味,实现因林而美、因林而富。六安市以森林增长工程建设为契机,扎实推进百万亩油茶发展计划,今春完成油茶造林15.8万亩。
黄山市从山区林业特点出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新造油茶、毛竹等经济林5.5万亩,面积约占新造林的一半。亳州市按照每个网格控制在200亩左右要求,与水利兴修、村村通工程、村庄防护林建设等结合,全面推进农田林网工程建设,已建设农田林网85万亩,栽植树木350万株。蚌埠市按照有沟有渠有路必有树的要求,通过织、补、扩并举,完善提升农田林网。
淮北市紧扣两石特色,加快石质山造林绿化,大力发展石榴特色产业。合肥市启动建设江淮分水岭森林长城,构建东西南北四大绿色休闲区和一环十路绿化景观带。滁州市按照一地一景、一园一品的造林理念,今年建设500亩以上的特色园(林)47处;建设以乡土树种为主打品种的森林长廊示范线297公里,努力打造美好安徽第一印象。马鞍山市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四项创建活动,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积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安庆市积极推行林农复合经营模式,加大休闲观光和经济果木林比重,走出一条不砍树、能致富的林业发展之路。阜南县大力发展晚秋黄梨,打造林业特色产业。(四)加强指导,确保工程取得实效。各级林业部门超前谋划,统筹安排,全力以赴提供林业技术服务与指导,及时调剂林木种苗余缺,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启动、有序推进。
进入春季造林季节,全省组织开展了万名林业科技人员服务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活动,实行跟班作业,现场指导,做到技术服务到位、质量管理到位,保证造林一片、成活一片、见效一片。省林业厅派出24个专家组、72名林业技术骨干深入到各市和16个重点县开展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亳州市市、县、乡三级共选派150名林业科技人员深入造林第一线,帮助群众选择造林树种,估测造林最佳时机,指导科学栽植和管护。蚌埠市全面推行林业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面向基层和群众开展技术承包、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工作。
芜湖市实行一线服务法,做到四到、四服务,即到基层、到城镇、到山场、到路段;服务林农、服务林企、服务部门、服务基地。安庆市实行技术人员、行政人员、项目责任人三位一体捆绑作业,严把苗木关、栽植关、管护关,保证造林质量。
宁国市组建了石质山攻坚造林课题组,推广割灌机清除杂草、炸石挖坑、挑土上山、保水剂供水等方法,综合运用生物栽培、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推进石质山造林。(五)强化督查,严格考核问责制度。层层签订森林增长目标责任书,强化造林责任,完善奖惩办法,真正做到责任全覆盖、管理无真空。
在整地和造林关键时段,省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先后多次派出督查组,由省林业厅厅级干部带队,赴各市进行调研和督查,并实行造林整地定期通报制度。大多数市、县主要领导亲自上阵,和几大班子领导一起,分片包干督查;不少地方纪检监察、督查室、效能办等相关监督部门积极参与,各级森林增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一起,跟踪问效。
合肥市建立了植树造林查询监督网,实时公布进展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评判。宿州市将实施城乡增绿工程作为2013年度十件惠民实事的第一件,加强督查考评。阜阳市成立了由市四大班子负责同志带队的督查组,每10天一督查。滁州市采取现场调度、效能督查、明查暗访、媒体曝光、考核问责等措施,确保工程建设取得实效。
六安市政府对整地造林进度慢的县区负责人进行约谈,推动工作落实。黄山市实行旬报告、月通报制度,组织县(区)开展互查互评互学活动,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五、咬定目标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任务十分艰巨。
从全省看,每年造林任务都达到300万亩;从区域看,有16个任务超过20万亩以上的县,其中有4个县超过50万亩。目前,全省各地正在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新造林情况回头看大检查活动,进行补缺补差、补植补造和新造林抚育管护,确保造一片、活一片、成林一片。下一步将重点落实好工程建设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坚定信心、集中力量,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坚持科学指导、科学实施,坚定不移地推进工程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完善工程规划,进一步落实好造林空间。
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尊重客观规律,进一步完善各地工程建设规划,尽早明确2014年工程建设任务和具体地块。二是明确经营主体,切实保障农民利益。按照不栽无主林的要求,落实每一块林地的经营主体,并将省里专项补助资金,采取先预拨70%、秋季核查验收合格后再拨付30%的办法,抓紧下拨到造林主体。
对流转农户承包地造林的,严格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做好过细工作,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防止出现违反群众意愿、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三是加强抚育管护,巩固造林成果。坚持三分造七分管,进行补缺补差,认真落实管护责任制,确保造林成效。四是夯实种苗基础,保障工程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的意见》,突出抓好省、市、县三级保障性育苗基地建设,做好种苗市场调研和预测,全面提高优质良种苗木生产供应能力。五是开展森林创建活动,加快身边增绿。
以建设城市片林、城市森林公园和各类公共绿地为重点,突出身边增绿,改善人居环境,扎实推进森林城镇创建。六是深化林业改革,调动社会造林积极性。深入推进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快建立林业要素市场,建立健全林业管理服务体系,完善林权流转和林业投融资体系。鼓励农民开展互利合作,建设多种形式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各种社会主体投资林业,引导各类企业参与造林绿化,推进林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安徽省林业厅)。
本文来源:乐鱼全站app官网入口网址-www.dzsimo.com